環境永續

永續發展

1980年代,隨著經濟快速發展,環境污染與破壞日益顯著,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面臨到嚴重的衝突,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(WCED)為了尋求解決之道,推派代表成立了研究小組,於1987年提出了「我們共同的未來(Our Common Future) 」報告。該小組係由當時挪威駐聯合國大使Gro Harlem Brundtland為召集人,因此又稱為布朗特蘭報告(The Brundtland Report)。報告中提出了「永續發展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」的概念,指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同時並行,也必須同時並重,只要重新調整經濟發展的模式,將環境保護列為必要的成本,則人類仍然可以繼續生存繁榮發展,此理念獲得全球熱烈的支持。

報告中提出對於「永續發展」的標準定義:既滿足當代人之需求,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之發展 (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,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.) ,也就是說當代人的發展不能危害到後代子孫發展的資源與機會。報告中也提出永續發展的三根支柱:永續環境、永續經濟與永續社會,也就是經濟發展、環境保育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,三者必須平衡兼顧,不得偏廢。

圖16 永續發展

基於「我們共同的未來」報告的提出,1992年6月,聯合國大會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議(Earth Summit) —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(U. N.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)。該次大會共有178國代表參加,其中110國由元首親自出席,號稱為聯合國成立以來最上大的會議。會議中提出重要的文件「二十一世紀議程(Agenda 21)」(亦即21世紀行動綱領)。

  • 永續環境

永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保育與污染防治兩大領域,其中自然環境保育包括生態平衡、氣候變遷、空氣品質、水資源保護、土壤資源保護等,污染防治則包括空氣污染管制、水污染防治、土壤污染防治、廢棄物妥善管理等。永續環境是人類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,一旦破壞污染了,大地反撲,終將危害到人類自身,失去生存的空間。

  • 永續經濟

永續經濟包括清潔生產與綠色消費兩大領域。清潔生產包括環境化設計、污染預防、節能減碳、產業減廢、綠營建、綠建築、循環經濟等,綠色消費則包括環保標章、綠色標章、綠色採購、綠色運輸,資源回收再利用等。

  • 永續社會

永續社會包括公平正義、醫療保健、社會福利、文化保存、倫理道德、慈善救助等。

  • 永續發展的重要內涵
  1. 發展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,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;亦即在提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,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。
  2. 發展要以善用生態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,不可降低其環境資本存量;亦即在利用生物與生態系時,仍需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。
  3. 以生態平衡的理念,整合目前的發展和長遠的目標,並以當代和後代的福祉為最終標的。
  • 二十一世紀議程主要內容

二十一世紀議程內容包括「社會和經濟」、「保存和管理資源以促進發展」、「加強各主要群組的作用」、「實施手段提昇生活品質」等四部分,其主要內容則包括(1) 效率運用天然資源、(2) 保護地球共有資產、(3) 經營居住環境、(4) 有害物質管理、「永續經濟成長」。

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

聯合國於2015年9月25日舉行「聯合國發展高峰會」,發佈「2030年永續發展方針」,針對各國都面臨的問題,並積極實踐如: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;實現性別平等,並賦予婦女權力;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、可靠的、永續的,及現代的能源等。

規劃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,包含17項目標(Goals)及169項細項目標(Targets),2016年1月1日開始推行,希望能於2030年達成目標。行政院於2022年12月29日核定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修正本,另外增加了第18項目標「非核家園」。該17項目標中,可歸類為環境永續者有第6、9、11、12、13、14、15、17項,經濟永續者有第2、7、8、9、12、17項,屬社會永續者有第1、2、3、4、5、10、11、16、17項。

表2 聯合國規劃與我國修訂之永續發展目標(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修正本,行政院111年12月29日核定)
圖17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
(https://unosd.un.org/sites/unosd.un.org/files/sdgs_integrated_3.jpg )

綠建築

  • 綠建築的定義

綠建築在歐洲國家稱為「生態建築」(Ecological Building)或「永續建築」(Sustainable Building),主要強調生態平衡、保育、物種多樣化、資源回收再利用、再生能源及節能等永續發展課題。而在美國、加拿大等國,即稱綠建築(Green Building),主要講求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能、資源與材料妥善利用、室內環境品質及符合環境容受力等。

  • 綠建築標章

我國的綠建築係以台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,掌握國內建築物對生態(Ecology)、節能(Energy Saving)、減廢(Waste Reduction)、健康(Health)之需求,訂定我國的綠建築(EEWH/ Ecology, Energy Saving, Waste Reduction, Health)評估系統及標章制度,並自1999年9月開始實施,為僅次於美國LEED (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)標章制度,全世界第二個實施的系統。原本的評估系統有「綠化量」、「基地保水」、「水資源」、「日常節能」、「二氧化碳減量」、「廢棄物減量」、及「污水垃圾改善」等七項指標,而在2003年又修訂增加「生物多樣性」及「室內環境」兩項指標,便組成現今我們所謂的「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(EEWH)」。

另為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,與國際綠建築接軌,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,2007年又增訂完成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」,其綠建築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、銅級、銀級、黃金級、鑽石級等五級,同時我國的「綠建築」可重新定義為「生態、節能、減廢、健康的建築物」。

圖18 我國綠建築標章 (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https://eewh.tw)
表3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
(智慧綠建築資訊網https://smartgreen.abri.gov.tw/cp.aspx?n=14170 )

永續發展的境界目標

自工業革命以來,歐美先進國家快速發展,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已經發生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開發中國家急起直追,全球經濟蓬勃發展,環境問題日益嚴重,甚至瀕臨氣候變遷生態浩劫的邊緣。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理念,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,SDGs具體指出邁向永續發展的內容,近年來ESG(環境、社會、治理)的風潮,進而轉為企業永續報告書已成為企業必須揭露的資訊。

隨著全球2050淨零碳排的壓力與歐盟邊境碳關稅的開徵,減碳儼然是ESG當中最重要的內容。然而致力於減碳,而不從永續發展中,環境、經濟與社會整體改善,終究無法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。

《四書》中的《大學》開宗明義揭示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其中的「止於至善」從現代的觀點即是永續發展。簡而言之,從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」做到「明明德」,落實在「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即是「親民」的實踐,終能邁向永續發展的境界。從遵守法令的基本素養,提升到倫理道德的層次,始能邁向永續發展的目標。

文獻

Brody, H., Rip, M. R., Vinten-Johansen, P., Paneth, N., & Rachman, S. (2000). Map-making and myth-making in Broad Street: the London cholera epidemic, 1854. The Lancet, 356(9223), 64-68.

Chase, E. S. (1945). Trickling Filters: Past, Present, and Future. Sewage Works Journal, 17(5), 929-939.

Daigger, G. T., & Boltz, J. P. (2011). Trickling filter and trickling filter-suspended growth process design and operation: A state-of-the-art review.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, 83(5), 388-404.

De Feo, G., Antoniou, G., Fardin, H. F., El-Gohary, F., Zheng, X. Y., Reklaityte, I., Butler, D., Yannopoulos, S., & Angelakis, A. N. (2014).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wers worldwide. Sustainability, 6(6), 3936-3974.

Fair, G. M. (1939). The dissolved oxygen sag: An analysis. Sewage Works Journal, 445-461.

García-Aljaro, C., Blanch, A. R., Campos, C., Jofre, J., & Lucena, F. (2019). Pathogens, faecal indicators and human‐specific microbial source‐tracking markers in sewage.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, 126(3), 701-717.

Gray, H. F. (1940). Sewerage in ancient and mediaeval times. Sewage Works Journal, 939-946.

Hach, C. C., Klein Jr, R. L., & Gibbs, C. R. (1997).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. Technical. Monograph, 7.

Halliday, S. (2001). Death and miasma in Victorian London: an obstinate belief. British medical journal, 323(7327), 1469-1471.

Hoskins, J. A. (2000). All the Perfumes of Arabia.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, 9(6), 301-302.

Hreiz, R., Latifi, M. A., & Roche, N. (2015). Optimal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: State-of-the-art.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81, 900-920.

Knowles, R. (1982). Denitrification. Microbiological Reviews, 46(1), 43-70.

Lettinga, G. (1995).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. Antonie van Leeuwenhoek, 67, 3-28.

Metcalf & Eddy/AECOM et.al. (2014). Wastewater Engineering: Treatment and Resource Recovery, 5th Edition, McGraw-Hill.

Rubright, S. L. M., Pearce, L. L., & Peterson, J. (2017).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of hydrogen sulfide. Nitric Oxide: biology and chemistry71, 1.

United Nations-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https://sdgs.un.org/goals

Ward, B. B., Arp, D. J., & Klotz, M. G. (Eds.). (2011). Nitrification.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Press.

Zinder, S. H., & Brock, T. D. (1978). Methane, carbon dioxide, and hydrogen sulfide production from the terminal methiol group of methionine by anaerobic lake sediments.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, 35(2), 344-352.

台北自來水事業處 – 自來水水源及淨水處理https://www.water.gov.taipei/cp.aspx?n=0E5CC03B9D879F8B

台灣自來水公司 – 自來水製程概述 https://slidesplayer.com/slide/11562830/

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,2023

環保署網站http://www.epa.gov.tw/

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://nsdn.epa.gov.tw/

營建署 – 民國 110 年度污水下水道統計要覽

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書件查詢系統-國道7號高雄路段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,https://eiadoc.epa.gov.tw/eiaweb/10.aspx?hcode=1100842A&srctype=0

智慧綠建築資訊網https://smartgreen.abri.gov.tw/cp.aspx?n=14170

作者:高思懷專案教授 / 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系
蘇玫心協理 /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林逸彬教授 /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
于昌平教授 /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

致謝:于昌平教授感謝吳秉學博士協助8.3 保護環境的污水處理的文獻收集及圖表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