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工程與防災
台灣為什麼會發生地震
在二十世紀初發展的板塊構造學說,讓人們了解了地球上層的構造,同時也合理的解釋地震發生的原因。如圖所示,地球表面可分成幾個較大的板塊,板塊間彼此的運動碰撞就可能造成地震。

台灣正處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會處,板塊間的擠壓造成台灣的地形複雜,包括許多的活動斷層,都是造成台灣地震頻繁的主要原因。

(鄧屬予,2002)

(經濟部中央地調所)
地震災害的類型
伴隨地震的發生,引發的現象包括山崩地裂、土壤液化,也可能引發海嘯;近百年來,台灣因地震造成損害最大的是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。通常地震不會對人命造成直接傷害,但建築物的倒塌、水壩潰堤、電線走火、道路橋梁中斷等災害,往往才是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原因。

何謂地震工程
地震工程涉獵的範疇甚廣,舉凡應用學科的知識於建築物的設計與施工上,使能承受地震,因此可含括地球物理、地質學、地震學、振動學、結構動力學、材料力學、工程結構和施工技術等(岡本舜三,1998)。經由耐震設計與規範,透過施工細節,對建築物、地下結構物、公路及鐵路、港灣與橋梁、拱壩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設施進行興建或補強。當然,考量結構安全之同時,也必須考慮建造費用;因此,依據台灣的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」所設計與建造之結構體,希望可以滿足「小震不壞、中震可修、大震不倒」的基本要求要求。另外,透過地震工程科技的提升,減震和隔震的技術也不斷的發展,例如至2009年,台灣已有超過40棟的隔震建築(多數為醫院),因為在強震過後,醫院能否維持運作是救災的重要關鍵。(安全耐震的家-認識地震工程,2012)。截至2023年,台灣已有約200棟隔震建築物(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,2023),顯示民眾對於建築物的耐震性能要求逐漸提高,成為未來購屋需求的重點之一。

地震防災
既然地震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,是否可以像颱風一樣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、地點和規模(地震能量釋放的指標)?直到今日,科學家對於地震的預測技術仍未能成熟。但是,就目前的技術,可以透過強震預警系統的設置(於常發生地震的地區或斷層帶附近),在地震發生後,爭取釋放能量傳遞到較遠地區的時間(可能是短短數秒到數十秒,端視震央與抵達地區的距離),對公共設施及民眾發出即時強震示警,收到示警後民眾則立即做好自身防護措施。例如在室內者應立刻選擇高度較矮且重心穩定的傢俱(例如餐桌),如圖進行趴下、掩護和穩住的動作,等待地震停止後,再迅速移動到室外,移動時應注意預防招牌或屋瓦等外物掉落;地震過後應注意餘震的發生,並做好守望相助的工作。依據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經驗,當次地震災害生過後倖存者的比例,靠自助、互助、公助大約是7:2:1。因此,面對地震可能帶來的災害,土木工程領域的專家可以提供的基本防災原則包括:(1) 慎選地點,例如斷層帶附近應避免興建建物;(2) 特殊工程(如關鍵基礎設施)的設計應做特殊的耐震設計;(3) 耐震設計規範和施工技術的提升。另外民眾應提升地震災害發生前、中、後,相關防災意識及準備。

參考資料:
中央氣象局,地震測報中心,https://scweb.cwb.gov.tw/
板塊間看台灣地震,鄧屬予,(2002)。科學發展,第350卷,第12-19頁。
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,台灣活動斷層,https://faultnew.moeacgs.gov.tw/About/Fault_map
地震工程學,岡本舜三著,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譯,(1998)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。
安全耐震的家-認識地震工程,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,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,2012年。
「隔減震建築物之設計、施工及維護管理」訓練講習會安全耐震的家-認識地震工程,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,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,http://www.csse.org.tw/wordpress/,2023年5月8日。
內政部消防署,消防防災館,https://www.tfdp.com.tw/cht/index.php
作者:徐文信教授 /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